「一盅兩件」是香港人早茶的基本配備。「一盅」指的是蓋杯茶、「兩件」指的是兩樣點心。
「早期來這類地方喝早茶的不外乎兩種人,
其一是夜生活的人,天亮下班後吃個點心再回家睡覺;其二是早起的老人家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盅兩件是廣州人喝早茶的縮影。
廣州人,早上九、十點鐘光景,施施然夾份報紙上茶樓去飲茶,說確切一點應該是去“歎茶”,這是廣州人獨特的生活情趣。
廣州人喝早茶的風氣興起於清代,當時有一種叫“二厘館”的小茶樓,裡面有糕點供應,讓來往行人歇腳吃點心,後來規模逐漸擴大成為茶樓。
此後廣東人上茶樓喝早茶蔚然成風,直到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,這種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消失的跡象,反而成為廣東人休閒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飲茶成為廣東人的一個生活習慣,也是“食在廣州”的一大特色。
而“一盅兩件”也從原來的一盅排骨飯、兩件點心,發展為一壺靚茶,幾款美點,成為廣州特色飲食文化。
歷史由來
相傳南越國君趙佗,喜愛飲茶,經常帶著一班臣下到臨江的小樓茶敘。有一日,趙佗與僚屬品茗,一輪紅日升起,映得珠江浮光耀金,非常壯麗,趙佗頓時豪情勃發,順手抓了一把茶葉灑向江中,那片片的茶葉忽而化成飛舞的銀鶴群,那鶴群忽而又幻化成一群仙女,飄然降落樓上,向趙佗奉上香茶。這個民間傳說,可以把廣州人飲茶的歷史上溯到西漢初期。
從史料看,被譽為茶聖的唐代陸羽,曾到廣州活動過,他的《茶經》很早就在廣州廣泛流傳,成為廣州飲茶的“經典”。由此,廣州人的飲茶之風也可以上溯到幾個世紀以前。
若以茶樓為標誌,廣州人飲茶的歷史起碼亦有幾百多年。考證廣州茶樓其前身是“二厘館”。在清代的咸豐、同治年間,這種“二厘館”在廣州城鄉已很普遍。“二厘館”多在街邊巷口開檔,上用樹皮做頂,中用竹木搭建,下擺幾張木檯木凳,旁邊生個爐子,爐上放一煲白粥、一鍋油,老闆兼夥計就站著搓捏麵粉,或將面團切成麵條,下到油鍋做成“油炸鬼”(油條),同時,還賣些芋頭糕、松糕、缽仔糕之類。茶價二厘(當時1毫錢等72厘)。
清代咸豐、同治年間,廣州的“二厘館”遍佈大街小巷,有首民謠這樣唱道:“去二厘館飲餐茶,茶銀二厘不多花。糕餅樣樣都抵食,最能頂肚不花假。”
後來出現茶居,茶居自然比二厘館高級些,飲茶也講究起來,當時只有“一盅”,還沒“兩件”。
“一盅”就是指用石灣粗製的綠釉壺泡茶,每人一盅炳茶。
茶客多是做“三行”(建築工人的通稱)和做苦力(搬運)的勞苦大眾,他們勞累一天,倦縮了一夜,次日清早,借此茶居尋求片刻的喘息,會會工友,瞭解一下市道行情,發發牢騷。每天清晨四五點鐘,茶居大門一開,工友們蜂擁而人,一兩千個座位,十來分鐘便座無虛席。茶友們像約好似的,天天就坐在固定的座位上,只要誰一缺席,就互相打探,看看發生了什麼意外事情。到了晚清,廣州市場更加繁榮,一些堂皇體面的茶樓在廣州興起。
清朝光緒年間,在當時商業中心十三行,辦起了廣州第一間像樣的茶樓“三元樓"”。樓高四層,當時稱為“高樓”,裝飾得金碧輝煌,高雅名貴。
從此以後,人們才把飲茶的地方叫“茶樓”,把品茗稱之為“上茶樓”。與此同時,一些茶居逐漸擴大經營,發展成茶樓,雖然名字仍帶“居”,如陶陶居、陸羽居、怡香居等,但門面裝修大都豪華富麗,經營推陳出新。
當然,上茶樓不僅是喝點茶那麼簡單,歎茶的內容,包括了吃點心。當時廣州人飲茶多是“一盅兩件”。
所謂“一盅”,就是一個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,壺裡多放些粗枝大葉的茶,茶葉苦澀而沒有香氣,但可提神和沖洗腸胃。茶客中流行著“清早一杯茶,不用請醫家,也能通坑渠”,也就是所謂可以清腸胃,可以保健養生。
所謂“兩件”,多是粗糙的松糕、芋頭糕、蘿蔔糕之類,雖然不怎麼香口,但可以填肚子,幹粗活的勞動人民頗覺實惠。
後來,茶樓為了迎合達官貴人的要求,開始選用靚茶,並用山泉水泡茶;“兩件”的品質也精細起來,或馬蹄糕或燒賣,或糯米雞或叉燒包等等。慢慢逐步形成廣州茶樓的特色。
廣州茶樓的特色主要表現在:
一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:廣州處在亞熱帶,氣候悶熱潮濕。茶樓一般高三層,底層有六七米高,二三層各高五米左右,四面是高框玻璃窗,空氣流通,地方通爽,座位舒適,廳內懸掛字畫、條幅、楹聯等,環境佈置清雅。
二、茶靚水滾:茶靚—茶的品質上乘,能滿足茶客的口味;水滾—泡茶要沸水,能品嘗出茶的真味。泡茶還要“高沖低泡”,讓沸水飛瀉入壺,使茶葉上下翻動,充分泡出味來。
三、點心精美多樣:點心花式品種多,以大類品種分,有常期點心、星期點心、四季點心、席上點心、節日點心、早點、午點、晚點,以及各具特色的招牌點心。
當時清早起來飲茶的,有豪商巨富、達官貴人,他們借飲茶乘機打探行情,建立關係。
那時沒有電視和收音機,資訊的交流、傳播新聞、敘說友情、洽談生意大多在茶居,在飲茶間進行;有前來茶居消磨時光的;也有三教九流,借著茶居做些偷訛拐騙、相妄選美的事。可見,當時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。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茶樓發展到現代的酒家,更上一個臺階。當代的酒家在裝修上捨得花大本錢,有單間的,搞雅座的,既有輝煌的大廳,也有雅致的中廳。有中式的,西式的;有日本式,東南亞式;各式各樣的擺設,開各種茶座,讓不同階層的市民有更多的選擇。
現在廣州茶樓不單只是經營早市,而是開早、午、晚三市。既有早茶,也開設下午茶,至於夜茶,樣式更豐富,吃燉品,吃海鮮都可以。
廣式點心製作精細,花樣很多,常見的有:蝦餃、燒賣、粉果、芋角、叉燒包、馬蹄糕、糯米雞等。
現在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:一類是熟客,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,通常是“一盅”(排骨飯)“兩件”(點心),這類人以退休老人居多,多聚在西關一帶茶樓和白雲山腳的鹿鳴酒家,並邊歎茶邊玩鳥賞鳥(多在鹿鳴酒家);另一類是飲“禮拜茶”,即在休息日去飲茶,不限“一盅兩件”,而是品嘗多款點心,從容“歎茶”。
早茶文化
廣州早茶的長盛不衰,與廣東自古以來貿易興盛,經濟發展迅速是分不開的。在廣州,喝早茶已成了一種文化,更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。因此,廣州人聚朋會友,恰談生意,業餘消遣,都樂於上茶樓。
一壺濃茶幾件美點,三三兩兩聚在一起,邊吃邊談,既填飽了肚子、聯絡了感情,又交流了資訊,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,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。正因為如此,廣州人把飲茶,又稱"歎茶"。"歎"是廣州的俗語,為享受之意。
廣州的“妙奇香”茶樓有一幅對聯:“為名忙,為利忙,忙裡偷閒,飲杯茶去;勞心苦,勞力苦,苦中作樂,拿壺酒來。”
而廣州“陶陶居”茶樓也有一副對聯:“陶潛善飲,易牙善烹,恰相逢作座中君子;陶侃惜飛,夏禹惜寸,最可惜是杯裡光陰。”想來應是絕大部分廣州人喝早茶時的心理寫照吧。
廣州早茶,說是喝茶,其實是個早餐而已,只是這個早餐吃的有講究,並且一直佐以各種香茗,因而得名。
廣州的早茶極少是小餐館開設的,大都由足夠規模的酒店和賓館酒家開設,環境裝修的極盡奢華。古樸典雅,小橋流水的園林風格有之,如著名的園林酒家南園,北園,鹿鳴酒家等;更多的是金壁輝煌的西式風格,像知名的廣州酒家,東方賓館,花園酒店等。老字型大小的茶樓有陸羽居、怡香居、泮溪、大同、惠如、三如、多如、巧心、得心、正心、福來居、西華居、美珍居等。但是無論是普通酒店,還是總統貴賓小憩的超星級賓館,早茶卻是無一例外的以價廉物美,服務周到的對全廣州的民眾開放。
早茶的茶水以紅茶為主,取其暖胃去膩,利於消化。紅茶色深紅,湯濃稠,味苦澀,雖在視覺和味覺上都不如綠茶,卻與廣東早茶中味道濃郁的茶點恰是絕佳配搭。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烏龍茶、鐵觀音、普洱茶,有的人也喜歡喝菊普茶,即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,取其清涼退火。
雖是一個“茶”字當頭,主角卻不是茶。現在廣州大大小小的茶樓裡,更能品嘗到各式各樣製作精細的茶點。店堂裡有服務員推著小車四處走動,車上放著裝有各色點心和風味小吃的小碟,只要小車到了跟前,你就可以把它叫停,有什麼好吃的就儘管拿,服務小姐用一個小章在你的記錄卡上蓋一個小印,結算時就憑這些小印來付錢。
在茶樓裡,當客人需要續水時,只要把壺蓋打開,服務員便會意而來。
關於這一禮儀的由來,相傳是過去有一富商到茶樓飲茶,叫堂倌給他加水,堂倌剛把壺蓋打開,他“呵呵”大叫一聲,賴稱壺中有隻價值千金的畫眉給堂倌放飛了,定要茶樓賠償。老闆無奈之下,只得破財免災。從此規定,茶客凡要加水者,自己打開壺蓋,以防有詐。時至今日,這習慣動作已成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信號,無須叫喚服務員了。
廣東的早茶很早就傳到了海外,在紐約、三藩市這樣的大城市,很容易找到廣東茶樓,就連偏遠的南太平洋小島上,也經常看到中餐館的門前掛著“全天供應早茶”的牌子。早茶其實是一種廣東的風味小吃,同時也是一種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。
留言列表